可以拿到,拿到后我会立即开始载体构建工作。”
杨平点了点头:“很好,注意在载体上预留后续连接桥操作的标签序列位点,比如常用的AviTag、SpyTag等,具体用哪种,等蒋季同那边的技术路线确定。”
“明白,我已经预留了多克隆位点和几种常见标签的插入接口。”刘阳答道。
接着是楚晓晓,她显得有些疲惫但眼神明亮:“我需要的细胞株大部分已经申请到位,正在复苏和扩增。流式细胞仪的校准和方案设计已经完成。针对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活化标志物的检测panel也准备好了。一旦刘阳表达出第一批候选蛋白,我可以在48小时内完成初步的活化筛选。另外,我也查阅了大量文献,初步建立了一个基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细胞因子风暴风险评估模型,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杨平赞许道:“你们效率很高,风险评估模型很重要,要不断完善,记住,安全性是底线。”
轮到何子健和王超,他们汇报了在功能域选择上的思考和一些初步的担忧,比如某些强效共刺激信号域可能带来的自身免疫风险,以及病毒抗原特殊结构可能对挂载造成空间位阻等。
杨平认真听着,不时插话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思考,或者指出他们可能忽略的文献依据,对他们的指导在不经意间完成。
“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记录下来,在后续的设计迭代中作为重要参考。不要怕问题多,问题越多,我们解决问题的路径就越清晰。”
最后是蒋季同,他展示了一份详尽的连接技术调研报告,系统地比较了基因融合、生物素-亲和素、多种酶促连接系统以及几种新型化学偶联方法的优劣。
“……综合来看,酶促连接,特别是基于短肽标签配对的无痕连接系统,在特异性、温和性以及灵活性上最具优势。我建议,我们初期主攻 SpyTag/SpyCatcher和 SnoopTag/SnoopCatcher这两对系统。它们反应条件温和,效率高,目前已较为成熟,有大量商业化载体和成功案例可供参考。我们可以先将这些标签分别构建到‘增强子’和‘模型抗原’上,进行连接效率和功能验证。”
他话锋一转,提出了更激进的设想:“同时,我支持我们布局探索全新的连接方法。我注意到近年来有一种基于‘蛋白质剪接’原理改造的 split-intein系统,理论上可以实现蛋白质的C端与N端的无缝连接,如果能够改造其识别序列和反应条件,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