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的确是一直无法避免的问题,江浙文教兴盛,北地与西南诸地的汉人是难与之抗衡。”
“这样的不均衡,虽然非人为,而与地利有关,但朕想着,朕既奉天道,还是应当调整平衡。”
“何况,朕看历科进士,发现许多三甲进士中的汉臣,多数毕生只能官至知县,如此下去,岂不多数知县会因升官无望,而干脆不再作为,乃至忘了圣人抱负,贪污腐败起来?”
“所以,朕意,除选馆翰林外,二三甲进士中,要安排知县官者,从中选有水利算筹等专长者,为候补御史,以听分派重用。”
弘历提出了自己真正的想法。
他的确用自己的数理思维,研究过大清官僚集团的来源分布。
据他所知,大清与大明在官场上最大的差别就是,大清寒门出身的官员比例比大明要少的多。
另外,寒门出身的官员普遍生前官阶不高,特别是三甲寒门官员,很多都只能一辈子在知县上打转。
背后的原因有很多。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寒门出身的官员多为汉臣,汉臣自然在重用程度上赶不上旗人。
旗人只要有个基本学历都能靠捐纳受到重用。
比如田文镜只是个监生,也能官至总督。
眼下,弘历重用的云贵总督兼贵州巡抚张广泗也是一监生出身的旗人。
再有,汉人中的世代官宦大族也要占据很多重要的汉官职位。
所以,寒门出身的汉臣,能得到好官位的机会就更难。
而弘历现在要给恩科的二三甲进士们给更多直接当御史的机会,则是他在利用这一情况,让更多新入仕的进士为了获得重用的机会,在官僚内部更加的卷。
毕竟,弘历现在政治上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官僚们在互相抱团,强行依附于鄂尔泰和张廷玉。
即便鄂尔泰和张廷玉即便主观上不愿意结党,客观上也不得不进行党同伐异之事,因为他们也需要有一群文官听从他们,然后才能做事。
只是这样一来,弘历也需要通过鄂尔泰或者张廷玉才能做事。
要想官僚抱团的情况得到缓解,就得多给新人机会,就让更多的新人有资格去竞争那些好的官位。
鄂尔泰和张廷玉都知道皇帝这样做的本意是要瓦解依附自己的党羽。
但他们都没有要反对的意思。
毕竟,他们不是真宰相,大清也不是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大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