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宁元年,九月十五。
将洛阳诸事安排妥当后,刘备便引兵返回长安。
同行的除了要前往长安的蔡谷及蔡文姬外,新任河东太守和中郎将徐荣也率兵同行。
刘备前脚一走,后脚袁绍的门客就蠢蠢欲动了。
“刘备终于离开洛阳了,若再不走,主公可就要等得不耐烦了!”
“等将董卓和袁基等人一网打尽,主公就可王者归来!”
“哼!董卓一介匹夫,我要对付他易如反掌!尔等速速依计行事。”
就在刘备离开的当日下午,董卓任命的尚书周毖,就提议改昭宁元年为永汉元年,以示董卓大汉永存之意。
董卓不疑有他,也不管刘协和众臣是否同意,强行将年号改成了永汉元年。
此举惹得袁隗大怒,得知向董卓提议的还是袁氏故吏周毖,袁隗当即便找到周毖询问原因。
周毖却称永汉象征“大汉永存”比昭宁更有寓意也更符合新君上位励精图治之意。
虽然周毖的话说得很漂亮,但袁隗又不是傻,昭宁年号才用十五日就更改为永汉年号,不是蠢就是坏。
然而不论袁隗如何询问,周毖都只言辞凿凿的向袁隗分析永汉年号比昭宁年号好,甚至还给袁隗引经据典,似乎是怕袁隗听不懂似的。
气得袁隗差点就要动手揍人。
政令不可朝令夕改,年号同样如此。
若是随意更改年号,必会引起恐慌。
不论是董卓还是袁隗,并不知道周毖不仅仅是袁氏故吏,还是袁绍的奔走之友。
在董卓更改年号后,周毖见董卓颇为信任自己,遂又寻到董卓,道:“废立大事,非常人能理解,即便明公有密诏,也难以阻止州郡间的流言,倘若袁绍心生怨恨,必生大祸。”
董卓对此也很烦恼,遂有通缉袁绍之意:“我试探过袁隗之意,袁隗对袁绍并不在意,不如遣令州郡缉捕袁绍,仲远以为如何?”
就你,还想缉捕?
州郡谁能缉捕袁公?
周毖暗暗鄙夷,道:“明公万万不可。倘若令州郡缉捕袁绍,袁绍走投无路,势必激起事变。袁氏四代广布恩德,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若袁绍召集豪杰,乘势而起,则山东之地就不复明公所有了。”
董卓不由蹙眉,想到袁绍游说丁原、王匡、桥瑁之事,顿感头疼:“那依仲远之意,我当如何?”
周毖暗喜,献策道:“以我之见,非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