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恩师弃城而逃。若如此,恩师威严扫地!我绝不会弃城!”
能成为刘备的门生是荣耀,而这份荣耀比死亡更重要。
看着法正和马超两个少年都要死守小沛,曹操欲言又止。
其实双方的考虑都没大问题。
曹操认为小沛不应该死守而应该暂避锋芒以待时机,这在兵法运用上是没问题的。
然而法正马超却是坚持认为现在的刘备是不能暂避锋芒的。
一旦暂避锋芒,有了城池据守的叛军就能将战事拖成拉锯战。
这会严重打击刘备的威望。
试想一番:刘备尽出精锐都不能速胜,又如何有威望辅佐汉室安定万民?
这影响是极其严重的!
这些道理,曹操并非不懂,而是曹操站的立场是汉室整体威望而非刘备个人威望。
只要最终胜了叛军,过程如何并不重要。
曹操又将目光看向了赵云。
身为刘备的义弟,赵云虽然平日里少言寡语,但实际上却是地位最高的一个。
涉及关键的决策,赵云的话比吕布马超法正更有信服力。
看着城外不断接近的沟渠,赵云沉稳的脸上多了几分不忍,旋即又恢复坚毅:
“曹兖州,发布告示,叛军即将水淹小沛,让城内士民速速出城。我等虽然可以死守小沛,但不应再连累城内士民。”
听赵云也要死守,曹操叹了口气,不再反驳。
城内大部分的兵马都是刘备的凌烟军,赵云吕布马超法正都说要守,那就必然要守。
得知叛军要淹小沛,城内士民顿时惊慌不已,很快就分成了两拨人。
一拨人要出城避祸,一拨人认为出城更容易死。
对于出城的,赵云没有阻拦;而没出城的,赵云则是派人发放钱粮并将其迁徙到高处。
“看来城内的贼兵是要死战啊。”
陶谦冷眼盯着一个个匆匆出城的小沛士民,不仅没有阻拦,还主动安抚小沛士民,并让小沛士民去城外呼喊,好让更多的士民也出城。
之所以如此做派,是因为陶谦不仅要赢,还要名声。
此战之后,小沛士民就会传颂“徐州牧陶谦,敦厚仁义,乃真君子也”。
陶谦一直没能在下邳争赢盖勋,最大的原因就是盖勋的名声比陶谦强。
即便陶谦清除了徐州的黄巾祸患,徐州士民依旧对陶谦多有看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