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投掷大量炸弹来“引爆”水压水雷区,或者使用拖拽的“水下鼓”来模拟船体压力场,但这些方法效率低且危险。
音响水雷,这种水雷内部有一个“水听器”(麦克风),用于监听舰船螺旋桨和发动机发出的特定频率的噪音。
当噪音强度和特征达到预设值时,便会引爆。
同样,使用飞机、潜艇、水面舰艇均可布放。
其对安静缓慢的商船和噪音特征明显的军舰都能有效攻击。
当时,为了增加扫雷难度,日耳曼国人经常将音响引信与磁性或水压引信结合,制造出 “复合引信水雷” 。
例如,先需要一个磁信号“解锁”,再需要一个音响信号才会引爆。
这使得扫雷需要按特定顺序使用不同扫雷具,复杂程度呈指数级上升。
盟军的应对方法是在扫雷艇后拖拽一种称为 “发声器” 的装置,它能发出巨大的噪音来提前引爆音响水雷。
三种水雷!
令盟军头皮发麻,当然也取得了巨大的战果。
在整个二战期间,轴心国(主要是日耳曼帝国)布放的水雷共击沉了约 2,800艘 盟国商船(总吨位超过500万吨)以及大量军舰(包括驱逐舰、扫雷舰、巡洋舰甚至航母)。
仅在1939年9月至1940年4月,日耳曼帝国的国磁性水雷就击沉了超过200艘盟国商船,让大不列颠帝国皇家海军一度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
当时,日耳曼帝国空军对大不列颠帝国主要港口和河口进行的系统性布雷,严重破坏了大不列颠帝国的物资吞吐能力。
这直接导致了船只周转效率急剧下降,物资堆积在港口无法及时卸货,对大不列颠帝国这个严重依赖海上补给的国家构成了致命威胁。
瘫痪了内河与近海航运:在泰晤士河口、英吉利海峡等关键水道的大量布雷,几乎切断了大不列颠帝国的沿海航运,这是大不列颠帝国国内煤炭、原材料运输的生命线,迫使更多的货物必须转向效率更低的陆路运输。
而在二战末期,灯塔帝国就将日耳曼帝国的这一套尽数接收。
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二战末期,其对日本实施的“饥饿战役”。
甚至被许多人认为比原子弹轰炸更具战略意义,但却在公众认知中相对低调的军事行动。
其是历史上最成功、最系统的水雷封锁作战,直接加速了小鬼子的崩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