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行了,我知道了,我肯定改!以后一定让你们爷俩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
谢三河见目的达到,嘿嘿一笑:
“这还差不多!娘,今晚包饺子吧?我来帮您和面!省得您又说饺子皮总破。”
“成!那你来和面,我来调馅儿。”
三河爹也从暖烘烘的炕上站起身:
“那你们娘俩包饺子,我去给窗户糊糊缝,再把那厚棉门帘挂上。弄严实点,保管叫那寒风一丝儿都钻不进来!”
桃源村像谢三河家这种情况的很多。
这一年,家家户户都挣了银子,也发到了人头分红,小日子好起来了,自然对生活就提上了要求。
以前,男人们早起干活,家里能给准备一碗稠粥,配上几根齁咸的萝卜干或咸菜疙瘩,大家就觉得心满意足,能顶一上午的力气活。
现在可不行了!
“他娘,今天这稠粥还行,但明日能换成白米饭不?今年咱家不是丰收了嘛,别舍不得下米。还有这咸菜……你明天去云槐县,割半斤肉回来炒个肉菜吧?光吃咸菜,嘴里没味,干活也没劲儿啊!”
类似的话,开始在不少家庭的饭桌上响起。
以前,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穿补丁衣服过年都是常态,谁家冬天能有一件厚实不漏风的棉袄就是莫大的幸福。
如今,大伙儿的手里有了余钱,看着家里顶梁柱在外辛苦,女人们也开始舍得扯上几尺厚实的新棉布,或是买些柔软的里衬,给家人缝制更保暖、更体面的冬衣。
再说了,如今村里的半大小子姑娘们都去了学堂念书,孩子们站成一排,那差距一眼就能瞧出来谁家日子好过,谁家日子难过。
干净整洁是第一要素,但是做娘亲的,哪个没有攀比的心理,大家伙暗地里较劲,都暗搓搓的去云槐县的布庄给家人扯了棉布回来做新衣裳。
别到时候开学了,人家都穿新棉袍,就自己的娃娃穿着满是补丁的旧衣裳,这一眼看过去,就是个“另类”。
还有家里的男人,每日出门干活,和工友们相处,也不能穿得过于寒酸,该置办的也要置办。
最要紧的还是家中有老人的,本来大家觉得老人家天天呆在家里,既不用上工也不用去赶集,旧衣服有些补丁也没啥,能吃饱不生病也就行了。
但,自从今年九月九的重阳节“十全十美”宴过后,大家伙的想法又改变了。
这村里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