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新修订的教材难度还行。我们苏省相对比较富裕,教学水平比内地的省份高,教材适合我们省的学生使用。”
“从南宋之后,江南的学子的成绩就比北方高出不少。我看人教版的教材比较中庸,适合绝大多数的省份使用。”另一名委员说道。
“语文这点难度拉不开多少,主要考试还是常考词汇,这些偏难的字等他们上了初一,不懂的学生也该懂了,倒不是太超纲。”
见大家都这样说,刘一民低头开始写自己的意见:“文章选用符合教纲思想,不同文章比例合格,生字范围稍微超纲,不影响使用。”
大家的审核速度很快,第一天结束就将教材审核完成了三分之一,只有一家出版社的教材被打了回去,其中一篇古诗文太超纲,要求对方替换。
晚上走出教育部,袁微子拉着刘一民的手说道:“一民同志,你觉得我们人教社将你写两岸的那篇文章改的如何?”
袁微子指的是在新加坡时写的那篇报道《上岛老兵何日可见爹娘?儿盼娘,娘盼儿,坟茔天各一方!》,教材上改名为《故乡的依恋》,这篇文章放在了初中二年级的语文教材上。
“上次编辑征求我的意见时,我已经讲过,改的没问题。”刘一民笑道。
袁微子说道:“那就好,那就好!一民啊,你有时间也可以把《上帝的签证》这篇浓缩一下,写成一篇小文章,到时候也可以放在教材上。”
“好,我有时间改一改。”
袁微子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明天见,审核就忙这几天,以后有时间去人教社编辑部坐坐。”
教材审核总共花了三天时间,审核过的教材由教材审核委员会通知所属出版社可以印刷,并在教材上表明“教育部审定1987”字样。
人艺,曹禹办公室。
“万老师。”刘一民轻轻敲响曹禹办公室的门。
“一民啊,坐,你这个剧本我看了一阵子,导演也看了,有几点想跟你聊聊。”曹禹笑着让刘一民坐下。
“有什么地方需要改的吗?”
“有,但是不多。导演们只是希望多加点环境描写,通过环境衬托局势的紧张。”曹禹总结了一下导演们的意见。
刘一民靠在沙发上说道:“可以,这些导演们在拍戏的时候自己加上就行。”
“另外我觉得可以加上何凤山回国参加抗战的片段,结尾庆祝一下抗日战争的胜利。毕竟这是国内剧,给咱们自己观众看,通过结尾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