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大幅提高、对科创企业的扶持重点转移。这是大势,本身没有问题,甚至是进步。但问题在于,我们留在当地的管理者,尤其是那些非姜家核心、只对短期利润负责的人,他们的目光太短浅了!”
她语气加重:“面对政策变化,优秀的经营者会敏锐调整方向,主动转型升级,化挑战为机遇。比如光伏基地,本可以趁着技术迭代浪潮,利用现有基础转向更高效的新技术研发或差异化产品。
但我们的管理者呢?他们选择的是最懒惰也最危险的路——要么抱着老技术吃老本,要么彻底偏离主业,去投机风口,甚至通过做假账、骗补贴来维持表面繁荣。
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账面上‘过得去’,远在海外的总部,鞭长莫及,每年该打的钱还是会打来。他们追求的是任期内报表的‘安全’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非产业的长远根基和核心价值!”
姜玉深深点头,补充了更深一层:“不仅如此,月清。市场调整,往往也伴随着地方执行层面的尺度差异和‘人情’因素。当关系成为首要资源,技术、管理、市场这些核心竞争力自然就被荒废了。
这是目光短视的另一种表现,我们姜家的名头和持续的资金,反而助长了这种歪风,让他们觉得有恃无恐。”
阎月清认同:“正是如此。然后,就是母亲您提到的‘缺席’问题。”
她看向姜玉,目光复杂,“这不是您的错,是时局所迫。但客观事实就是,您作为这些投资的灵魂人物和最终责任人,长期无法亲临现场。仅靠定期的报表、第三方审计和偶尔的巡查,根本无法穿透层层粉饰,触及真实的管理混乱和战略迷失。”
“总部的关注点被迫放在海外三大支柱产业的生死存亡上,放在与西方势力和家族内鬼的缠斗上。对于遥远的华国投资,只能确保‘钱到位’,却无力进行深度的战略指导、及时的人事调整和有效的风险控制。”
“天罗系统本应是监管利器,但之前核心权限未统合,且重心不在华国业务,导致信息滞后、反馈失真。管理者知道总部‘看不见’或‘顾不上’,自然滋生惰性和贪欲。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再好的产业基础也会被蛀空。”
母女俩的分析直指核心,气氛凝重却也燃起了破局的火焰。
“所以,回归的第一步,不仅仅是战略转移,更是要唤醒这片冻土,清理这些病灶。”阎月清眼中闪烁着决断的光芒,“母亲,我们不能坐等整体回归时才动手,那时积重难返,会成为巨大的包袱和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