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的圣诞日,本应该是庆祝耶稣诞生的日子,黑暗被驱逐干净,光明重降临人间。然而在华灯璀璨下,却有许多看到《里斯本丸号》结局的人一声长叹。
因为在这结局里,余切以穿插叙述了近来在舟山调研的渔民回忆访谈。使得这一,像是一篇本该在四十年前发布的长篇战地新闻。
在水兵们的歌声中,法官受到动容,决心采纳证词,将里斯本丸号事件,作为二战日军的主要战争罪行之一。
可这还远远不够,因为那些人早死去了。
英国人死去了,渔民们也老去了,他们本该有一场多年后的相会,而现在只有无尽的沉默。因为世上无人知晓。
所以余切不得不贴上访谈,这代表他写的故事,全都是真实的。
读者们在大部分时候,都以为无论是逃难的英国兵,还是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亦或是站出来的中国渔民,都存在太多文学上的虚构。而在最后一刻,他们发现这完全基于历史素材,甚至有相关的照片和名单,读者悚然一惊,原来这桩奇幻的冒险故事确实发生过。
德国波恩大学的顾彬看到这一幕。只见到余切写道:
【“这些英国兵虽然被俘虏了,但也不是水货!”我们采访的中国渔民回忆说。当时他们划着小舢板去救人时,一个板上只能载三个英国人,那些英国人很守规矩,一、二、三……只要人一齐,剩下的趴在舢板上的人,就自动让开,很是硬气。
然而,当渔民们再一次划着船回来时,发觉一些水兵已经沉下去了。剩下的人极希望能上船,但只要船一满,仍然会放手让船走。
“这些英国兵还是很硬气的,死了也一声不吭。”渔民们说。】
——英国陆军是大份一坨,但海军还是值得说道的,仍然有贵族气质。
顾彬看完后在心中评价道。
他立刻在《龙舟》中向受众推荐余切这一:“这份访谈起到了穿梭时空的作用,有极强的渲染力,可类比于《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头。”
“在我所接触到的中国家中,只有两人有这种严谨而浪漫的语言。一个是鲁迅,他在《呐喊》开头说‘我年轻时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个‘也’含有过去和现在时间上的巨大变换。”
“另一个是余切。他用了‘我们’这个词,于是我们也成立事件的见证者。我们和余切一齐经历了艰难的真相追查。”
向西走,临近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同样在看《里斯本丸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