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烯100%导电性验证以及获得常温100%导电性材料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朱炳坤、薛坤,再包括方慧敏、何辉,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实验研究中。
第二次实验,朱炳坤和薛坤一起制作衬底,还一起监测锡烯的生长情况,白天黑夜的熬在实验室。
方慧敏也带着何辉,长期在检测室对上一次的材料进行检测。
他们想能找到其他‘内部绝缘’信号,同时也想直接测定到伊辛超导信号。
在伊辛超导的研究上,到现在也只是‘信号而已’,即便说是直接测定,实际上,也只是根据数据做一个推断。
一则是因为,材料表面并不是那么平滑,光学设备下能放大看到很多粘黏处,就像是平滑的白墙上有一些‘补丁’一样。
那些粘黏处上,锡原子堆迭在一起就影响了材料表层的伊辛超导特性。
另外,实验室的环境,也无法准确的验证伊辛超导。
极强磁场环境的条件就做不到,很少的科研机构能够提供极强磁场的环境。
整个实验室,也只有他们几人在忙于实验。
其他的研究员也包括博士生都在写报告,写论文,因为他们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他们制造出了多层锡烯薄膜,测定到了明确的拓扑边缘态现象,测定到了伊辛超导特性信号,等等。
这些锡烯领域的研究突破本身就是世界级的。
一些博士生,像是廖书言、陈兰君,都可以摘取自己一部分工作进展来写论文。
副研究员、特聘研究员们的实验参与度更高,有些人可以围绕实验进展发上一、两篇SCI,丰厚一下个人履历。
一个研究成果,让项目组上下所有人都受惠。
张明浩就不用写什么论文了,他的研究贡献已经在成果报告里,实验室最终发的大论文也不会少了他的名字。
他也同样关心实验问题,但真到了实验中,不管是衬底制造、检测锡烯生长还是做检测,他都根本插不上手。
张明浩干脆去了二号综合楼的九楼,去完成半导体模型项目的收尾工作。
半导体模型项目已经做的差不多了。
时间临近半年,大部分数据都已经给新创科技发过去了,剩下一个‘无用’的数据,他简单看了一下也直接发过去,然后就和那边的负责人沟通了一下。
项目完成以后,企业方面要进行结算验收。
针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