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从烧料到打出形,再淬火、打磨,差不多要大半日功夫。用料……约莫两斤生铁。”
李承乾看向那刚刚淬火、还冒着青烟的锄头,眉头微蹙。
大半日一把,效率确实不高。
他又询问了关于铁料来源、燃料消耗、工具损耗等问题。
铁匠一一作答,虽然言辞朴拙,但数据具体。
李逸尘的目光则被那些炼炉和鼓风设备吸引。
他注意到鼓风用的是皮囊,靠人力往复推动,效率低下且耗费体力。
他想起历史上似乎有利用水力鼓风的记载,或许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引导。
同时,他也观察到铁匠们的锻打方式,似乎缺乏标准化的模具,更多依赖工匠个人的经验和手感,这可能导致成品质量的参差不齐和效率。
接着,他们又巡视了负责宫廷器皿制作的少府监属坊,看到了金银细作、漆器、织锦等更加精细的工艺。
太子同样细致地询问了制作流程和耗时。
一圈走下来,时间已过去近两个时辰。
李承乾额角见汗,右脚站立显然更加吃力,但他眼神中的光芒却越发锐利。
他让段纶将主要官员和所有作坊的匠头召集到工部正堂前的空地上。
数百人聚集在堂前,工匠们站在外围,惴惴不安地看着被官员们簇拥在中间的太子。
工部官员和东宫属官们也心中疑惑,不知太子意欲何为。
李承乾环视众人,深吸一口气,朗声开口,声音清晰地传遍全场:
“孤今日巡视各坊,所见所闻,感触颇深。我大唐工匠,技艺精湛,巧思不凡,此乃国家之幸!”
开场的一句肯定,让许多低着头的工匠下意识地抬起了眼,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
他们习惯了被驱使、被轻视,何曾听过如此地位的贵人当众赞扬?
“然而,”李承乾话锋一转。
“孤也看到,诸多器物打造,耗时颇长,人力耗费巨大。譬如一把锄头,需大半日。一架水车,需十数日。一件精密器皿,甚至需数月之功!”
“长此以往,如何能满足我大唐日益增长之需求?如何能让我大唐仓廪更加充实,军械更加精良?”
他的声音逐渐提高。
“故此,孤今日在此,对工部上下,无论是官员,还是匠人,立下规矩!”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自即日起,凡工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