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董卓是否有文士相随。
有文士相随的董卓和没有文士相随的董卓,忽悠难度是不同的。
扫过牛辅、董越二将,许攸的嘴角也泛起笑意,都是武夫罢了。
刘备策马上前,笑意温和:“董州牧大破凉州叛军,威名早已响彻洛阳,今日能与董州牧相识,实乃幸事也!”
一阵互相吹捧后,二人在附近凉亭坐下。
牛辅、董越持剑护卫董卓身后,关羽、张飞亦持剑护卫刘备身后。
“刘雍州,某是个实在人,也不喜欢绕弯子,你真有先帝密诏?”董卓开门见山。
刘宏的密诏是董卓肯亲自从河东专程跑到陕县静候刘备的原因,若无刘宏的密诏,双方的谈话也无法继续。
刘备亦知这个道理,同样不与董卓绕弯子,将密诏取出:“董并州行事爽快,我也不喜欢绕弯子,先帝密诏在此,请董并州观阅。”
董卓瞳孔猛缩。
刘备竟真有先帝密诏?
在来见刘备之前,董卓其实也有怀疑的,毕竟刘备身为西园军校尉若有刘宏密诏,为何不直接扶持刘协登基,反而要专程跑去雍州当州牧?
难道当雍州牧会比在洛阳为官更好?
对董卓而言,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洛阳当个实权大臣,而不是被扔去当少府明升暗降。
至于州牧能有军政大权,董卓看得也很通透。
刘焉和刘虞都是宗室大臣,去当州牧就算有割据之心皇帝也会放心。
不过是将以前的县级和郡级的宗室王国变成了州级的宗室王国,本质上依旧是刘氏宗亲内部的事。
可董卓是外姓,就算有割据之心也得不到支持。
再加上盖勋这个雍州牧还没当多久就要调回洛阳,更让董卓心生忌惮,这也是董卓坚决要将麾下五千兵马带去并州的重要原因之一。
只要兵马在手,哪怕朝廷变卦,董卓也有退路,而不是去了洛阳后,诸事不由己。
在董卓看来,刘备虽然也姓刘,但比起刘焉、刘虞这类宗室大臣差远了,放弃在洛阳扶持新天子而入雍州为牧是取死之道。
董卓颤抖着接过密诏,仿佛在接不能有任何闪失的重宝一般,
再看密诏的内容,董卓的颤抖也随之更甚,下意识的念出最后几句:“待得天时,诛锄元恶,翊戴嗣君,复朕本怀,以安汉祚!社稷存亡所系,卿等宜体朕至意,便宜从事,如律令!中平六年,三月初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