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关。
战火余烟散尽后,因袁术偷袭长安而被阻挡入关的南阳士民,再次聚集在武关下,有序的进入。
依托天下士望袁氏的袁术,以五万大军浩浩荡荡攻打关中,结果却在关中一败涂地,更在刘备的追杀下割须弃袍惶惶而奔。
就连袁术的红袍,此刻都悬挂在关前,更有军士不厌其烦的向入关的南阳士民介绍:“此乃袁术割须弃袍时所弃红袍。”,更绘声绘色的讲袁术当时是如何割须弃袍的。
关上。
刘备饶有兴致的看着城下正在围观“袁术红袍”的南阳士民,低声轻语:
“等天下安定后,或可在此处增设旅游点,再立个碑文上书‘割须弃袍’,应能让武关周围因旅游业而繁荣。”
虽然是武将出身,但刘备并不喜欢打仗。
譬如这回袁术打关中,受袁术裹挟的荆州军士以及想要入关中的南阳士民,或死或伤,反而挑起战祸的袁术却只是受了割须弃袍的羞辱,安然无恙的回了宛城。
自内心讲,刘备挺讨厌这感觉,却又不得不为。
乱世中想要完全避免祸事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刘备有仁德之心也仅仅只是减少杀戮而非杜绝杀戮。
故而,此时看到关下雍州兵跟南阳士民相处融洽的情景,让刘备内心不由感受到一阵久违的怀念。
读书使人明理。
雍州兵读书越多,就越能理解刘备为什么要坚持宣传“冻死不折屋,饿死不虏掠。”
理解了“冻死不折屋,饿死不虏掠。”,体会到军民鱼水情后,也有助于减少雍州兵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行军打仗,会让军士因为死亡的恐惧和战场的杀戮等等变得极为压抑,若不能让军士将负面情绪发泄排解,就容易让军士变得疯狂。
绝大部分的将军,都会以类似于“破城之后,劫掠三日”的方式来让军士发泄情绪。
故而常有乱世人命不如狗、兵就是匪的说法,每逢乱世就会有一大批人死于战场之外的战祸,譬如屠城。
也常有人为此振振有词:屠城是必须的,这是乱世,慈不掌兵。
刘备一向秉持仁义,极为讨厌这种方式,也不认可慈不掌兵就得屠城。
后世刘备曾看到某西方小国在某东方大国处拜师学艺后,他们的军士会自豪的对俘虏称“我们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而战”。
外门弟子都能理解并能成功执行。
刘备这个内门弟子若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