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要求杨修怎么做,也没对杨修有任何的许诺,甚至于杨修都不知道贾诩是否相信自己。
然而越是如此,杨修越是感受到贾诩的可怕,也越是庆幸自己的决定。
【阿父啊,皇叔能在两年时间从一个安喜县尉成长至今,连董卓都甘心让权,在洛阳又岂会没有部署?
你那方案漏洞太多且又过于投机,对付何进董卓之流尚可,对付皇叔那也太小觑人了。】
杨修前脚一走,后脚李儒就自阴影中出现:“这杨修倒挺识时务。”
董卓在卸任后,就向刘备举荐了郎中令李儒。
刘备认为李儒过于擅作主张,若是轻易重用容易坏事,遂又将李儒扔给了贾诩。
对于喜欢擅作主张的人,得有更厉害的人来压制才能让其心生敬畏。
贾诩在与李儒交流后,就以李儒为尚书台侍郎。
不过负责的事却与其余尚书台侍郎不同,而是专门去负责行走于黑暗之间的事。
李儒本身也不是道德君子,不在乎是黑还是白,只要能在刘备麾下谋得富贵,一切皆可为。
在王允谎称纳小妇宴请诸官后,有多少人入了王允府中且又在府中待了多久,都被李儒记下。
别看贾诩跟着刘备上殿时一言不发,大殿中每个人是什么反应贾诩都尽收眼底。
应该重点监视谁,贾诩也是心如明镜。
在王允宴请诸官后,贾诩就定了下十几个方案。
浪费的时间反而在于平衡速度和仁义,既要快刀斩乱麻,又要减少杀伤。
“杨修才识不凡,皇叔也曾在我面前提及过,倘若他真能有所表现,我亦会向皇叔举荐。”贾诩目光深邃,仿佛能看穿一切。
随后,贾诩又安排道:“文优曾为弘农王郎中令,又曾为博士,在皇叔返回洛阳前,可与三署郎同住,每日为陛下讲学。”
自宦官被灭后,宦宫就由三署郎入驻,取代宦官侍奉刘协。
让李儒与三署郎同住且为刘协讲学,亦是为了随时了解刘协的想法以及都有谁私下觐见刘协。
“必不负尚书仆射所托。”李儒慨然领命,对于任何立功的机会,李儒都很珍惜也不愿错过。
另一边。
刘备自洛阳出发,抵达颍川。
此番支援小沛,刘备定的路线是洛阳入颍川、过陈国入梁国,最后抵达小沛。
有颍川和陈国的粮草支撑,可减少后勤压力,提高行军速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