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去培养。”
“嘶,你别说,这还真是一个办法。还在中文系,分开培养,针对性教学。等日后时机成熟了,再将新闻专业给分出去。”严家炎对这个提议十分有兴趣。
这样老师和学生都不用分出去,对于中文系而言是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您要是感兴趣,可以召开一个中文系会议征询一下大家的意见,意见统一以后再上报校办和校长。”
“那就这样说好了,我回去先拟一份意见做个准备。”严家炎立即起身,丝毫不拖泥带水。
“您坐下,正好还有一件事情想跟您说。”
严家炎好奇地坐了下来:“什么事情?”
“您也知道,我们手里有新华社的研究项目。”
“这个我知道,你们靠着这个项目培养了不少老师和学生。”
“上次项目结项之后,新华社的穆青同志对于研究结果非常满意。但是再好的研究理论都是要靠着人去执行的,新闻领域记者和编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呢?”
“您听我讲,所以新华社想让咱们燕大直接为他们培养学生。”
严家炎皱起眉头:“直接为他们培养?这不行吧,咱们是为国家培养学生,按照国家的计划满足社会需要。学生想要去哪个单位,除了单位意见还得结合本人意愿,这不是以前想分配到哪里就分配到哪里。”
“是联合培养,并不是一定给他们送。是选拔出来一部分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教育。”
“联合培养,挑选部分学生?”
“是啊,我的建议是,双方试验性合作。大一大二接受基础教育,等大三后可以通过考试选拔有意向从事新闻工作的学生,由文研所进行培养。”刘一民解释道。
严家炎听完就明白了其中诀窍:“新华社应该还出经费吧?这经费?”
“严教授,这经费自然是给培养单位。”刘一民说道。
严家炎一听顿时不乐意了:“我们中文系的学生,你们文研所培养,我们中文系当然要拿一部分培养经费。”
“严教授,您这话可是见外了,什么你们,我们。”刘一民痛心疾首地说道。
“别装了,亲兄弟还要明算账。系里也不要多,五五分。”
“不可能。”刘一民直接拒绝:“严教授,何必分的那么清楚,文研所的教授也都是咱们中文系的教授。到时候培养经费,还是给中文系的教授。”
“那可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