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何大使,我想问一下,您作为一名老外交官,您对现在的外交官有什么想说的?】清华的学生抓住机会站了起来。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因为现在的大陆,我并没有看懂。我相信,老外也没能看懂。我唯一比他们懂的地方在于,我是一名中国人,我了解中国人。
所以我说不上什么建议,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作为外交官处理问题要灵活、遇到大事不要惊。”
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读得懂中国,等中国到了能让美国乖乖坐下来谈判时,西方人还是读不懂中国。
穆青也向何凤山提问了好几个问题,等到穆青提问完。
刘一民举起话筒说道:“何大使,您曾经是一名公派留学生,你想对现在的留学生说些什么?”
“走出去,学知识;走回来,改国家!”何凤山大声地说道:“我是一名留学生,我知道作为一个落后国家的学生走到西方发达国家,会遭遇到何等的冲击。
是从内到外,从思想到行事风格上的冲击。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发展的比我早,经济比我们好,楼建的漂亮。所有留学生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外国这么好,还要不要回国。
同学们,我听说大陆是免费上大学,国家发补助。政府培养一名学生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公费留学又是一笔花费。我们走出去了,不回来了,像话吗?.”
演讲结束之后,何凤山坐在旁边的凳子上面向台下,四人像老友一般闲聊,聊的是在奥地利救鱿太人的事情。
演讲总共进行了四个小时,直到12点半才结束。本来准备的是两个小时,最后无奈将签售会的时间转移到了下午。
中午,大家在燕大吃饭。何凤山不断地问着国内教育情况,丁石荪一一做答。
下午,刘一民和何凤山共同参加了签售会,何凤山大约签售了两百本左右就体力不支。
《上帝的签证》和《外交生涯四十年》此时在国内都是第一次售卖,引起了燕京各大高校学生的抢购。
“大陆的学生真喜欢读书,在中国开签售会,作家得多想不开啊!”何曼礼看着排队的人群不得不发出感叹。
美国签售是因为书不好卖,在中国这么多人根本签不过来。
下午四点,签售会早早结束。
何凤山第二天要去外交学院参加交流活动,外交学院跟何凤山的工作刚好对口。等燕大这边活动一结束,外院的人就将人给接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