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本来到天牢来,是想问问吕坤到底为何要授意三个掮客,勾结那么多的官员,攻讦王国光的身后名,有什么政治目的,是否有朝中大臣授意。
但在见到吕坤的那一刻,朱翊钧释然了,他也没有问,他很确定没有朝中大臣授意,因为吕坤这身上那股子贱儒味儿太冲了,他这股贱儒味儿,就进不了大臣的眼里,大臣也懒得跟他搅合在一起,影响进步。
吕坤就是那种很普遍的大明贱儒,有点野心、能力却很一般、没有志向、事事推脱责任、喜欢给自己错误行为寻找理由,最大的本事就是投机取巧、见缝插针、鼓噪风力舆论后浑水摸鱼。
被廷杖、流放的四十三名官员,也一点都不无辜,因为他们都是一样的人。
真正带着大明向前走的人,是脊梁挺得笔直、内心深处往往憋着一口气、心怀远大志向并且付诸于实践、坚毅百折不挠的弘毅之人,他们遇到任何的困难险阻,会第一时间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去逃避或者谋求私利。
朱元璋留下的财政困局,这个困难如同山一样,摆在了万历维新第一届阁臣班子面前,这个困难很大,大到两百年以来的士大夫或者有意、或者无意,对它避而远之,生怕引火上身。
王国光遇到了,他试图解决,甚至捎带手,把当年开中法被破坏的边方粮饷问题,都解决了。
而这些一遇到什么事儿,就自诩清醒,张口要杀要剐悉听尊便,闭口士可杀不可辱,一看到大明维新出现了一点点问题,就开始破口大骂,一看到维新有一点点的成果就会阴阳怪气,对大明、对朝廷、对皇帝的评断从来都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只要不听他的话,就是不行,只要不把权力给他,就是不行。
这类的贱儒,除了聒噪之外,对国朝存续、对大明革故鼎新、对发展、对万民,从来没有带来过哪怕一点点的帮助。
活着的唯一作用,就是浪费粮食。
连高攀龙这个贱儒,在学了矛盾说和阶级论之后,都能完全理解国朝在还田上的谨慎,是为了减少对百姓的折腾。
朱翊钧回到了通和宫御书房后,对吕坤这个案子进行了全面了解。
吕坤和这类大官人,都是一类的人,他们冒着天大的风险,搞来的银子,都给了这些个宠爱的外室,希望给这些外室、外室子们留下一些财富,自己锒铛入狱,但这些外室拿着银子就开始乱花,结果让啼笑皆非。
如果这么看,朱翊钧这个皇帝,也好似是个力工,他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