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军镇不敢卖的东西,只要你能拿出来钱,火器、火药也是有的。
“赶马捣巢,文成公在的时候,跟朕讲,嘉靖年间一直到万历九年,九边军兵,一到夏秋季节,就会出营到草原上,抢走胡人的马匹,捣毁他们的巢穴。”朱翊钧佐证了这一点。
九边军兵,不仅做生意,还烧烧抢掠。
没办法,朝廷不给饷,这军兵拿着武器,只能想办法自筹了,抢百姓的会被朝廷追责,出塞抢人抢马抢牲畜,就成了自筹的最好办法。
抢来的钱都不珍惜,这些军兵把用命抢来的财货,带着染血的行囊,把钱都散到了赌坊和青楼里,正所谓:
健儿白马紫金鞦,不向沙场便酒楼;
夜来一赌青钱尽,尚有囊中血髑髅。
万历九年,戚继光就跟陛下提了一嘴,军镇不得行商,这件事开始办,办了十多年,已经彻底办妥当了,赶马捣巢,变成了去鲜卑平原收购皮草,也算是有个营生了。
“戎事,其实就三件事,军备、军治、军争。”
戚继光面色凝重的说道:“无论最初的构想、制度建设多么的完善,两百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一切,善恶是非,都会改变。”
“政事、戎事,最终的流变,在长期实际运作中,都会回归到阻力最小的状态。”
“具体到戎事之上,军备由工部、兵部这些官僚组织匠人、农户生产;军治,军队的治理,最终要落到军兵身上;而负责军争的则是世勋。”
“而军屯卫所这个制度,从洪武初年,到现在两百年,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归根到底,军屯卫所提供了农户匠人生产,优秀的兵源,以及大量世勋镇守。”
军户是世袭的,连黔国公府也是世袭武勋的一部分,上到公侯,下到普通士卒,都是世袭,大富大贵不敢想,但活下去还是足够的,这也能够解释,欠饷的大明军为何依旧能打的原因。
因为军屯卫所,本身也具备生产职能。
而世袭军户、百户、千户、伯侯公的世袭制度,这些卫所是一个集体,会本能的保护本卫所的利益。
戚继光的《战争论》,其实大臣们看的不多,朱翊钧反倒是手不释卷,经常翻阅,这些话戚继光在战争论里讲的更加明确。
“安南卫所之事,其中关键,就在于如何防止卫所田土被兼并,只要田土还属于卫所,那王化安南,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之事。”戚继光说出了问题的关键。
不让卫所失去土地,就能够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