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处理完了应天府的奏疏,一个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他必须要考虑。
戚继光是完全值得信任的,可李如松呢?
这里面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是朱翊钧必须要考虑的。
文张武戚,张居正和戚继光二位定国柱石,他们都是朱翊钧的恩师,一文一武,教导朱翊钧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君王,这种帝师的关系,让皇帝和文张武戚更加亲密。
一如高启愚在应天府乡试搞得《舜亦以命禹》,皇帝真的不是很在意,反倒张居正一辈子不肯放过高启愚。
显而易见,李如松和皇帝的关系,就没有那么亲密了,完全的君臣关系,一如申时行绝对不敢在皇帝面前造次。
可张居正跟皇帝大吵大闹的次数,赶得上朱翊钧和王皇后吵架次数了。
这个时候,军队制度还要再变一变,需要一股制衡的力量介入。
这个制衡力量并非宦官、文官对主帅李如松的制衡,历史经验和教训足够多,只有将帅的平衡,根本没用,要是有用,唐中晚期、五代十国就没有那么多被杀的节度使了。
皇帝站起身来,在身后的书架上寻找,最终找到了戚继光的一本奏疏,这是上次边方军兵确定籍贯,戚继光写的奏疏,大明对边方军镇进行了全面的人口普查,将已经脱离军伍的军兵还民籍,大明军籍人口从二百万众,降低到了一百万,但饷银没有改变。
军饷要发给军兵。
当时戚继光讲,要组建边方营兵,戚继光给的理由,是边方不只有戍边,偶尔也需要进攻,那么边方营兵就很重要了,戚继光规划了二十七个边方步营,分镇九边要地。
朱翊钧再看到这本奏疏,感觉完全不同了,边方步营,不仅仅承担边方进攻职能,同样也承担了和京营互相平衡的职能。
只建立在顶层的制衡,也需要实力上的平衡,才能让京营里的一些野心家,按下自己的野心,不至于暴力失控。
朱翊钧又翻找了片刻,拿出了戚继光的另外一本奏疏,这本奏疏,是万历十六年戚继光凯旋后,谈大明京营兴衰原因的奏疏。
大明京营起起落落,经过了数次的解散、重组、改制,可是无论怎么做,京营都会逐渐衰弱。
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营兵很能打的同时,非常的昂贵,贵不是营兵的缺点,穷是大明的缺点,起起落落都伴随着大明财政健康与否,朝廷有钱,京营就强,朝廷财用大亏,京营就疲软无力。
朱翊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