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公报》1837年8月刊
《1837年的巴黎音乐季》
作者:海因里希·海涅
我已经说过了,今年夏天的巴黎过于闷热,然而这股热浪并非全是来自于天象,而是来自某位名叫李斯特的青年。
他的每一场音乐会都像是一次灾难性的火灾:轰轰烈烈,火星乱窜,观众席上全是呕吐与尖叫。
巴黎的淑女们在他的演奏下仿佛被电击一般颤抖,然后倒在椅背上,用手帕掩住脸,仿佛自己刚刚完成了一场殉道。
啊!倘若圣女贞德能在此刻复活,她恐怕会羞愧于法国妇女这种歇斯底里的幻象。
但请不要误会我。我并非是在否认李斯特的才华。恰恰相反,我愿意承认,他的双手确实能够制造奇迹。只是这种奇迹更像是布道会上的癫痫发作,而非艺术的启示。
技巧的精湛,精准的按键,与弦乐器的融合,将人转化为共鸣乐器,现如今,这都被称赞和颂扬为最高尚的艺术境界。钢琴大师们像蝗虫过境一样,每年都大批的涌入巴黎,与其说他们是为了赚钱,倒不如说是为了在这里扬名立万,以便在其他国家获得更丰厚的经济回报。
巴黎就像他们的广告牌,他们的名声在这里可以通过巨大的字体印出来。我说,他们的名声在这里可以读出来,是因为正是巴黎的媒体,向轻信的世界宣扬了这一点,而那些艺术大师们正是利用报刊和记者的大师。
他们知道如何对付即使是最耳背的人,因为人总是喜欢受到奉承,甚至愿意为此扮演保护者的角色,一只手洗白另一只手,但更肮脏的手很少是记者的手。为了这些虚荣的奉承,记者们宁愿变成上当受骗的傻瓜,只为得到与艺术家结交这一虚幻的现实作为回报。
现如今,人们总是在谈论媒体的贪婪,但他们大错特错。相反的,媒体通常会被欺骗,尤其是在那些著名的艺术大师身上。这些艺术大师声名卓著,或者说,他们自己或者他们的兄弟和母亲花了大价钱刊登广告让他们出名。他们如此卑微地乞求报社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赞美,他们如此扭曲和下流,这几乎令人难以置信。
我不止一次亲眼目睹过,那些著名的音乐家们是如何卑躬屈膝地拜倒在音乐杂志主编的脚下,在他的面前匍匐前进,挥舞着手臂,只为在他的杂志上获得些许赞誉。与此同时,当这些声名显赫的演奏大师们踏出编辑部的大门后,便立马如同凯旋的王子,在欧洲各国的首都都受到敬仰,这是多么荒诞的事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