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乃真正夯实国基、开启盛世之钥。其意义,某种程度上,或许不亚于一场大捷。”
李承乾已经完全被李逸尘所描绘的图景震撼了。
他原本以为纸张只是书写材料的改良。
却没想到其背后竟牵扯到朝政、军事、经济、民生的方方面面。
甚至隐约指向一种更高效、更强大的国家治理模式。
这远比他之前理解的“印书”要宏大得多。
殿内陷入长久的沉默。
炭火渐弱,但李承乾的心中却仿佛有团火被点燃了。
他看看窗外,天色不知何时已暗沉下来。
“先生一席话,令学生……豁然开朗。”
李承乾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和兴奋。
“以往只觉前路纷杂,如今看来,路径却愈发清晰。高句丽需速决,以稳当下之信用。”
“农具需推广,以显朝廷之能。”
“而纸张之革新,则关乎未来数十年之国运!”
他站起身,虽然右脚依旧不便,但身姿却显得挺拔而坚定。
“学生知道该如何做了。”
翌日。
两仪殿内,檀香袅袅。
殿内,与李世民眉宇间一抹挥之不去的凝思为伴。
他刚刚批阅完一份来自民部的例行奏报,其中提及近日市面钱粮流转似有滞涩之象。
虽未明言,但字里行间隐约指向了那发行不久的“贞观裕国券”。
几乎同时,内侍省密报也悄然送至御案,提及东西两市有豪商暗中打探能否将手中持有的“贞观券”折价转让,或询问东宫债券是否仍可购入。
“贞观券……东宫券……”李世民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紫檀木御案。
他并非对经济之道一窍不通。
戎马半生,深知粮草为军中命脉。
登基御极,更明国库乃国家根基。
发行债券,在他看来,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借贷,以朝廷威信为凭,解一时之急。
当初太子于东宫发行债券成功,他乐见其成,甚至颇为赞许这种灵活的手段。
故而当国库因备边、水利等事略显拮据时,他采纳了民部建议,仿效东宫,发行了这“贞观裕国券”。
以其天可汗之威,大唐之国力。
五十万贯,难道还能成了问题?
然而,现实似乎并非如此简单。
市面上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