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如此……朕准你所请。”
李世民最终点头。
“儿臣遵旨!定当谨慎行事,不负父皇信任!”
李承乾心中一块石头落地,训练已久的“奇兵”,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父子二人又就高句丽局势、粮草调配等具体事宜商议了片刻,李承乾方告退离去。
看着太子离去时那虽跛足却挺直的背影,李世民目光深邃。
这个儿子,越来越让他有些看不透了。
那些关于信用的言论,那支神秘的小队……罢了,且看他能做出何等事来。
只要于国有利,便由他去吧。
数日后,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皇帝用印的诏书正式颁行天下。
“敕曰:朕膺昊天之眷命,承祖宗之丕绪,宵旰图治,惟念稼穑之艰难,黎元之疾苦。今者,工部奉旨,稽古制而创新器,改良耒耜,效验颇著,用力少而见功多,深裨农本。夫农为邦本,食乃民天,利器善事,古之明训。咨尔天下州县,仰体朕心,速将颁下图式,晓谕乡里,督率工匠,如法营造,遍给农户。务使陇亩尽沾其利,仓廪益增其储。其有推行得力、民受实惠者,守令考功记录优等;其有因循怠惰、阳奉阴违者,必置其罪。布告遐迩,咸使闻知。贞观十七年正月日。”
这道诏书以最快的速度通过驿传系统发往各道、州、县。
几乎与此同时,东宫亦以太子教令的形式,发布了更为具体的执行文书。
“太子令:咨尔诸州县长吏并工曹司职:顷者,朝廷颁下新式农器图式,惠养元元之至意也。今特命工部将作监选派精熟匠作,分道赴州,实地督导营造,传授用法。各州县务须全力配合,划拨工料,集中匠户,限期成造,按保甲分给。尤须注重山东、河南、河北、关内等道,及地瘠民贫之乡,不得遗漏。施行之际,当体察民情,勿滋烦扰。每旬将推行进度、民间反响,具文呈报东宫工曹,以备核查。其有疑难技术之事,可即询工部所遣匠官。勉之哉!毋负朝廷厚望,太子殷盼。贞观十七年正月日。”
两道文书,一朝廷一东宫,迅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诏令既下,如春风吹拂冻土,迅速渗透到大唐疆域的各个角落。
各州道官府不敢怠慢,刺史、县令亲自督办,工曹吏员奔走乡里,将新式农具的图样张榜公示,召集境内工匠,按规制加紧打造。
东宫派出的工部匠官也陆续抵达,他们带来更精确的制造标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