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直起身,并未立刻回答具体事务,而是略一沉吟。
“父皇,儿臣近日观市面风闻,于贞观裕国券似有微词,心中有些忧虑,特来禀奏。”
李世民眉峰微挑,不动声色。
“哦?太子有何忧虑?”
“儿臣担忧的,并非债券本身,而是其背后所系的……朝廷信用。”
李承乾选择着措辞,他知道父皇对此概念未必全然认同。
“债券之信,在于发行者必偿之能力与必偿之决心。”
“能力关乎国库,决心即是信誉。”
“如今市面观望,恐非空穴来风。前隋旧事,殷鉴不远,民间记忆犹新。若因高句丽之事,引发对朝廷偿付能力的普遍疑虑,恐伤及国本。”
李世民听着,手指依旧轻轻敲击御案,面上看不出喜怒。
“太子是觉得,朝廷会失信于民?还是觉得,朕会失信于天下?”
“儿臣不敢!”李承乾立刻躬身。
“父皇天威,朝廷鼎盛,自然无虞。然,信之所立,如垒土之台,非一日之功。”
“信之所毁,或只需一念之差,流言蜚语。儿臣只是以为,防微杜渐,主动维系信心,总好过事后补救。”
“如何主动维系?”李世民语气平淡。
“莫非朝廷要出面担保市价?还是要提前兑付?契约既立,岂能儿戏?”
“朝廷届时按约还钱,便是最大的信用体现!至于中间如何波动,那是商贾自行权衡利害之事。”
李承乾心中暗叹,知道父皇并未真正理解“信用”作为一项系统性资产的重要性。
仍停留在“欠债还钱”的传统认知上。
他试图再言。
“父皇,信用的价值在于其稳定性与可预期性。”
“若市面上对朝廷偿债能力产生持续怀疑,即便最终朝廷履约,其间造成的损耗,以及未来朝廷若再行借贷可能面临的更高成本……”
李世民摆了摆手,打断了太子的话。
“高明,你的心思,朕知道了。朝廷大事,千头万绪,岂能尽如商贾般锱铢必较?”
“朕心中有数,贞观券,到期必偿!此节无需再议。”
他看着儿子,语气放缓了些。
“你能虑及于此,心系朝廷威信,朕心甚慰。但有些事,非你当下所能尽窥。做好你分内之事便可。”
李承乾知道再劝无益,便不再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