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是有名的“怀才不遇者”,郁郁而终。
故而两汉之间多有直士叹惜贾生之才而斥责文帝误才之庸。
然而苏轼的《贾谊论》,却从贾谊自身的角度去分析悲剧的必然性,批判贾谊的悲剧在于不能“自用其才”“不善处穷”“志大而量小”,责备贾谊不知道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
之所以选《贾谊论》,刘备则是担心蔡邕今后在洛阳为人所不容而又无法自救。
比如某个姓王的为了立威,欺软怕硬的挑上了蔡邕。
在刘备看来:蔡邕虽然有才又敢于直谏,但也犯了跟贾谊同样的错误。
一个在东观校书的议郎,要想让刘宏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去采用他的新主张,这是不切实际的。
似蔡邕这样的人,应该先取得刘宏的信任,再取得大臣的支持,不论是宦官还是大臣都要从容地、逐渐地去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才能让大汉按照蔡邕的主张去治理。
蔡邕不是刘备,得罪几个权贵就得逃往江海,还仅仅只能避祸自保。
而刘备却能直接以武力将权贵干掉,不仅能自保,还能让权贵忌惮。
《贾谊论》虽然对刘备没什么用处,但对蔡邕而言或能救蔡邕一命。
而在撰写后,刘备又在《贾谊论》后注上了:佚名。
既然是孤本,佚名很正常。
撰写后,刘备又让人搬来火炉,小心翼翼的火烤,这样能使竹简表面产生裂纹和变色,模仿长时间使用的痕迹。
这做旧的方式看得赵云眼皮直跳:“大哥学究天人,才冠古今,为何非得用这类方式?难道就不能直接以大哥之名示之以人吗?”
跟着刘备的时间久了,赵云不相信刘备一个没有家学传承的人仅仅去卢植门下学了半年就能读书破万卷,赵云更相信刘备口称求学卢植时看到的各类文章词赋是刘备所写。
“四弟啊,不要太迷信你大哥我的才学,我只是有过目不忘的天赋罢了,我能记住孤本的内容不意味着我就要剽窃孤本的内容而为自己冠名。”刘备烤着竹简,打消了赵云的迷信念头。
刘备有自己的骄傲。
可以通过不断的卷时间,去学习古今名人事迹及文章诗词来提高自己智慧,绝不会将之视为妙手偶得而去当文抄公来追求虚假的荣誉。
成大事者,亦需要有承认人外有神天外有天的器量,百折不挠的秉性,以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