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叔叔不想让学校建在犄角旮旯,必须要敞亮,必须要一眼望得见,这几乎就是个死硬要求,换个人,还真不能让他痛痛快快,不过彭城这里确实有能人。
“张总,这条路以前抗战的时候就有了,跑过不知道多少独轮车,周围这一片,您知道为什么很多地名,不是叫什么什么堤口,就是叫什么什么堤吗?”
“我知道,以前这里也是黄泛区。南边还有一条大沙河,原本也是黄河故道。从这里往西有条南北向的复新河,往西还有一条小河叫张河,那一片也是,什么徐堤口、滕堤口,茫茫多,遍地都是。”
“……”
您、您知道啊?
彭城民政局的人一脸懵,不是,你一个沙洲人,你搞什么啊。
但有一说一,问这个问题,那真是问到了张叔叔的心坎儿上,原因很简单,老头子张气弘从战场回来的头一个十年,曾经跟部队一起在这里挖过排沙排涝渠。
也就是江口省第一代的“挑河人”中,张气弘在这里的工友同志,那可真是不少。
其实哪怕过了二十年,也会有人奇怪,为什么瞧着一片“沃野”,还是大平原,怎么就搞得好像跟山沟沟一样贫瘠?
问题就在这里,黄河决堤之后形成的广袤泛滥区,导致彭城大量优质耕地,直接从土壤变成沙壤。
建国前江口省北部地区,大量充斥着亩产六十斤的烂地,同期南部地区的水田,在没有化肥农药高产稻的情况下,亩产能达到六百斤。
所以为了治理沙壤,前三十年几乎就是跟水利工程杠上了。
当年可不是什么机械化掘进,全都得依靠基层组织来动员,一个乡万把人、几万人,不分什么丁口,哪怕是原先裹小脚的,也上河堤烧个茶水。
从彭城到吴都,整个江口省都有这样的动员,只是略有区别,北部主要是为了“治沙保田”,必要时候,一些现有的小河,那都是靠人力挖地十几米,重新将更深处的土地挖出来,然后再完成地表改造。
和南部防洪排涝、围圩造田略有不同。
因此在曾经的黄河泛滥区,本来没有“堤”或者“堤口”的历史坐标地名,为了治水治沙保田,也就有了这样的独特地理坐标名次。
老头子张气弘当年主要上工的地方,就是丰邑城北的一片河道,彼时油水并不多,全靠主食堆能量。
当时白面馒头极为金贵,至少在彭城这一片,可不是敞开了吃的时候,要到第二个十年,通过大量人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