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也在犹豫之中。
倒不是礼部怕挨骂,高启愚才不怕挨骂,他连进步都舍得,一点名声而已。
礼部犹豫的原因,是过分严苛的风力舆论管控,降低社会活力和不同声音的出现,容易偏听偏信,最终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比如朝廷收紧风力舆论,陈准这些近乎于批评朝廷的杂报,就不可能堂而皇之的出现在皇帝的面前。
言路堵塞,会导致下情无法上达,本来下情就很难上达,严加管理,怕是只剩下了歌功颂德。
黎牙实作为一个夷人,他说:对付中国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所有的决策者,沉浸在鲜花锦簇中,傲慢之心开始滋生,就是衰弱的开始。
但中国走的是超脱循环的路线,他觉得中国有兴衰,没有生死,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而永恒存在。
显然陈准的这篇汉室江山代有忠良,否定了黎牙实所说的自然现象永恒存在,而是要竭尽全力的避免文明的衰弱。
什么永恒存在的自然现象,那都是一根根脊梁撑起来的!根本不是什么天地伟力,而是人力可胜天的真实写照。
这篇杂报引起了十分广泛的议论,几乎所有的笔正都在批评陈准大放厥词,胡言乱语!屠夫要杀猪,你陈准这个笔正还给屠夫准备了一把刀,简直是岂有此理。
最后礼部给的部议,让所有人都十分的意外,礼部没有收紧对风力舆论的管控,而是公布了一套对私塾的管理办法,提高了私塾的准入条件,对现有私塾进行条目化、规则化的考成,奉行一条不过,不得办校的基本规则。
整体而言,最终礼部还是给了一个相对宽容的风力舆论氛围,没有过分收紧,也没有把极端自由派定性为邪祟。
无论怎么讲,极端自由派还是个学派,没有变成教派,朝廷连学派都要喊打喊杀,那真的有些苛政猛于虎了。
大明正在革故鼎新,正在进行有史以来,仅次于百家争鸣时代的大思辨,有点类似于现在泰西正在进行的文艺复兴,全面复兴罗马艺术、文化和政治思想,而罗马教廷在竭尽全力的打压这些新思潮的涌现。
大明过于收紧舆论场,最后的结果,就是朝廷最终变成罗马教廷那样的反派。
朝廷不是教廷,朝廷从来不是神的仆人,朝廷从来不是大明人的敌人,而是维持大明秩序的神器所在。
朱翊钧召见了沈鲤,询问了他这般决定的理由,按理说,气氛都到这了,礼部无论如何,都应该有所作为才是,但礼部给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